核心阅读
党的领导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60年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不断壮大,上演大剧送戏下乡,创作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的小剧、小品,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推动了西藏戏剧的发展进步。
演出结束,一群藏族演员第二次谢幕,一起的还有该剧的指导老师濮存昕。这是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排演的话剧,上海戏剧学院西藏班22名学生。该剧由濮存昕执导,分为普通话和藏语两个版本。
“我以前住在上海,是个戏剧爱好者。能在雪域高原看到这么高水平的剧,我很开心。”在拉萨工作的陈志龙说。这是西藏戏剧发展进步的缩影。60年来,西藏戏剧家走遍了西藏的城镇、乡村、学校和边防哨所,送戏下乡,服务群众。
培养一支完整的人才队伍。
1959年,上海戏剧学院开设了进藏戏剧表演班,索朗饶登有幸成为这个班的学生。田汉塑造的文成公主成了他们的毕业剧,索朗饶登在剧中饰演文成公主的叔叔。很多年后,很多人依然在剧中叫他“阿古拉”。
1962年7月1日,以上海戏剧学院藏戏表演班第一批毕业生为主体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正式成立。
此后,上海戏剧学院藏戏表演班每10年招生一次,至今已培养出6名毕业生,成为藏戏发展的中坚力量。据介绍,西藏话剧团90%以上的演职人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
毕业剧是这些学生的“第一次考试”,也是他们进入专业戏剧舞台的起点。用少数民族语言演绎经典戏剧作品是西藏话剧团演员的特色工作。
“濮存昕老师腿上做了手术,但她还是跪在地上演示,让我们感受表演的动作。他还在剧中加入了藏族歌舞,用熟悉的文化让我们放松。”回忆起排练过程,演员白玛拉基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在排练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才已经完成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藏戏人才队伍日趋完善,话剧团形成了老中青人才梯队格局。它有一个完整的人才队伍,有完整的编辑和导演,高效的灯光和服务等。
“现在,我们拥有一批在全区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的剧作家、导演、舞蹈家和表演艺术家。他们有能力创作和表演高质量的戏剧作品,他们也在努力为高原戏剧事业培育希望的沃土。”西藏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说。
把招数发下来,留下来。
西藏话剧团的演员几乎都参加了“送戏下乡”。在人烟稀少的小镇上表演一场戏,和大舞台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初入话剧团的年轻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农村的一场演出中,演出场所没有电,演员靠八支蜡烛照明,最后完成了一场话剧演出。
2007年,23岁的阿旺仁青跟随话剧团到那曲佳丽县送戏下乡。“在农村演出很辛苦,时间基本都在一个月以上,尤其是偏远农牧区。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很危险的。当时我们在路上遇到了泥石流,情况非常危急。”阿旺仁青的记忆。然而,当接近县城时,一辆载满人的公共汽车看到牧民们兴奋地挥舞着哈达迎接他们。“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阿旺仁青说。
普次仁记得,有一次话剧团去山南演出,当地给话剧团的演员准备了彩蛋,每个彩蛋上都标有名字。当地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是群众的名字。原来,这些彩蛋是当地人听说话剧团要来演出时特意送的礼物。“那是老百姓对我们的爱!”普次仁说。
现在,西藏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农村演出仍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话剧团的成员到了之后,还要卸车、装舞台、演出,往往要忙到深夜。
西藏话剧团还积极培养基层演员。西藏话剧团党委书记王全平说,“不仅要把小把戏送下去,还要想办法留下来。话剧团定期下去培训民间和基层艺术团,从西藏各地邀请有潜力的基层演职人员给他们一对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表演、创作等。”据悉,近五年来,西藏话剧团共培训了100多名基层演职人员。
西藏话剧团还积极开展“文艺走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社会演出和全国巡回演出,把优秀的藏戏推向全国舞台。巡回演出遍布西藏的农村、牧场、边防哨所和中国的许多省份,每年完成的演出不下120场。
探索更多的交流方式
党的领导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更好地创作和传播戏剧?西藏话剧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作品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由于场地有限等因素,大型剧目很难在基层演出,所以话剧团就带着小型剧目和小品下乡。西藏话剧团每年都创作大量的小戏,如藏族小品《张步美的相亲》、四川话剧《荷花树下》、《邻里》等。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小人物的小故事,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拓展渠道,进一步扩大受众覆盖面。近年来,话剧团利用晚会、影视剧等平台,,把它的创作从实体剧场带到更大的舞台。藏历新年晚会上,剧团经常带来精彩的演出。“96年的晚会上,我们创作了小品《花伞下》,影响很大。至今,当时节目中的一些台词还在老百姓中流传。”编剧尼玛顿珠说。同时,尼玛顿珠等话剧团成员共同创作了第一部藏语情景喜剧《西藏幸福生活》。这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电视剧在西藏引起了收视热潮。尼玛顿珠记得,播出的时候正好是收割大麦的季节。“但是大家再忙也会放下农活赶回家看西藏卫视的《幸福生活》。”直到现在,这部电视剧中的很多片段都被普通人反复提及。
现在,剧团还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将《共同的家园》、《八廓街北院》等优秀剧目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或存储在光盘或u盘中,发放到基层文化站,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戏剧的种子逐渐在高原上传播,但藏族戏剧家并没有停止创新。“我们完成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引进的儿童剧特别作业,这是西藏第一部儿童剧。近年来,我们专注于藏族儿童,并将通过基层巡回演出,将他们送到偏远地区的儿童手中。”王全平说。
王全平介绍,西藏话剧团坚持“全公益”的定位,造福人民。60年间演出5000余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未来五年,西藏话剧团还将通过新建剧场的数字化应用,打造“线下演出+线上演出”的深度融合,为更多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